彭立勋,196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曾任该校教授,系副主任。1987年受国家教委委派,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英国剑桥大学从事学术交流与研究一年。1988年南下深圳,现任深圳市社科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美学研究,代表著作有《美感心理研究》、《审美经验论》、《美学的现代思考》等。近年来又致力于邓小平特区建设思想研究,迄今已出版学术专著9部,发表论文200余篇,总计300万字。著作曾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奖项。
采访彭立勋教授不是个容易的事,几次电话预约,才只能在会议小憩之间简短地谈一下。但他对理论创新的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却给我深刻的印象。
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在谈到创新问题时,特别强调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理论创新。彭教授认为,在这三个创新中,理论创新是其他创新的基础。理论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是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先导。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先进思想武器;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历史证明,理论创新对发展先进生产力,对推动社会变革,对建设先进文化,都起到远大的引导作用。
自从1988年,彭教授回到祖国又到了深圳,他就把自己的全部心血投入了特区的理论建设中,他主持了国家课题“邓小平特区建设思想研究”。结合这项研究,他更深刻体会到理论创新的巨大意义。他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大的理论收获就是形成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这也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坚持理论创新的最伟大的成果。正是依据邓小平理论,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样板才得以发展壮大。在中国建立经济特区,首先是理论上的创新,没有这种创新,就不可能诞生经济特区,就不可能有深圳今天的发展。20年来,深圳在改革开放中每一个突破,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每一个成就,都是理论创新引导的结果。可以说,深圳是理论创新引导社会前进的一个最好的证明,是邓小平理论的创新所产生的一个杰作。
深圳社会科学院1997年11月宣告成立,实际上,它是在1992年建立的深圳社科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彭教授说,社科院的任务就是要围绕理论创新这个宗旨来开展研究工作。要把邓小平理论与深圳实践结合起来,就需要理论上的探索与创新。深圳改革开放的每一步前进都来自对陈旧理论的突破,鲜活的实践远远地走在了陈腐的教条前面,理论研究必须着眼于新的实践、新的发展,回答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目前,正在贯彻学习“三个代表”思想,也是一个理论创新指导实践的过程。如何把这些思想运用到实践中,去解答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这是我们社科研究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事实上,深圳社科院近几年在彭教授的主持下,一直坚持面向特区建设实际来从事理论研究。在他主持的一系列研究课题中,注重的正是理论创新的探索。由他主编的专著《邓小平经济特区建设理论与实践》,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邓小平经济特区理论的丰富内涵、思想特色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意义,并从各方面总结了这一理论创新在特区的成功实践及新鲜经验。著名学者邢贲思称它“填补了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一项空白”。该书于1999年获得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
去年以来,深圳市社科院进一步加强了对深圳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中新问题的研究,着眼于对新实践的理论思考,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其中出版的《迈向新世纪的深圳经济特区》一书,以深圳二次创业和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为主题,从多方面论证了深圳新世纪的发展战略,被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称作“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研究深圳跨世纪发展的一部力作”。另外《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对策,成为市政府有关部门制定规划和政策的依据之一。
彭教授认为,理论创新既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也是指一切社会科学研究不断深化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提出新思想、新知识、新理论。创新是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价值如何的重要尺度。彭教授在剑桥大学期间潜心研究和写成的美学著作《审美经验论》,被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汝信称作“突破了前人的研究水平”、“填补了我国美学研究中的一个空白”,就是力求创新所取得的一项成果,它于1994年获得了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谈到这里,彭立勋教授感慨万分地说:作为理论工作者,只有坚持创新意识,才能保持理论研究的活力,才能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从这个意义上讲,理论创新是我们理论工作者一个永恒的课题。